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有大批候鸟飞抵东洞庭湖越冬。在岳阳市各个湿地,丰富的鱼类资源、水生植物和纵横交错的湖汊滩涂,吸引了一批批新“客人”。 湘阴退耕还林还湿项目修复前场景 湘阴退耕还林还湿项目修复后场景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露出头,湘阴洋沙湖-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就热闹起来。新迁居来的黇鹿三五结对,近200亩的绿地可悠闲散步觅食。 近几年,在湿地安家的“邻居”可不少。两年前,6头麋鹿从北京南苑来到这里,如今新添的5只幼鹿已能迅捷地奔跑。人工驯养的黑天鹅、小天鹅、斑头雁、绿头鸭等多种鸟类,栖息在芦苇荡,自然繁殖生长。湘阴县林业局洋沙湖-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余明峰说,“湿地鸟类特别多,十月份的时候还会吸引来迁徙的小天鹅。随着生态环境变好,野生动物自然而然就来了。” 洋沙湖—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原是一片低洼农田,污水流入洋沙湖,对水质影响较大。2018年,湘阴县启动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工程,通过高标准完善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开挖人造湿地,实现了试点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全程无动力自流整个还湿区。湿地栽种40多种灌木、水生植物等,污水得到充分净化后,再进入洋沙湖,注入洞庭湖。 生态好了,野生动植物多了。项目建设以来,以退耕还林还湿为基础建设湿地生态活动平台,不断完善湿地设施,并建立湿地保护科普馆、珍禽保护科普馆、荷花文化馆等,发展生态旅游,年吸引长株潭等周边城市游客达30万人次。同时,加大研学科普教育课程研发力度,年接待学生5万人次以上。余明峰表示,要让学生走进湿地,通过聆听、记录、观察、比较来了解湿地。 屈原管理区退耕还林还湿项目修复后场景 在屈原管理区古湖湿地,觅食栖息的候鸟也越来越多,有些甚至变成了“常住客”。面积360亩的古湖湿地建有拦水坝一座,日均拦截上游农业面源污染水3万吨。加上各类水生植物净化,出水水质由原来的五类提升到四类,部分水质达到三类标准。 古湖湿地项目实施近三年来,利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农业面源污染水;通过湿地系统优化配置,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水生植物为冬候鸟提供栖息和食源地;为洞庭湖堤垸农田湿地添加新景观,与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融为一体;在湿地景观区利用多样化湿地景观开展环境教育,展示以水生植物为主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