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勇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农林重要杂草鼠害监控技术研发取得新的进展。
在鼠害研究方面,一是利用红外摄像机取得影响TBS和毒饵站技术效率的实验材料,正进行相关研究与改进。在连续使用抗凝血灭鼠剂灭鼠10年以上的地区,农田黄毛鼠甚至对投放的无毒饵料产生了明显的应激反应。二是完成了溴敌隆和大隆两种杀鼠剂对达乌尔鼠兔的控制效果研究,校正灭效率86.41%和87.72%;三是通过杀鼠灵抗药性区分剂量单次灌胃处理结合LFP性检测法可筛选出黄毛鼠的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该方法准确、简便。四是取得了基于GIS的农业鼠害暴发风险指数评价方法,为鼠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也为评价鼠害暴发风险分布的变化提供了框架,能够实现农业鼠害的提前预报。这些结果的取得,为鼠害防治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杂草研究方面,一是初步明确了西北、东北、华北、华南地区及长江流域新型农作制下杂草群落组成、优势杂草种群、杂草发生规律。二是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了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在全球及中国的潜在分布,明确节节麦的出苗、分蘖、株高及生物量的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三是建立了10个小麦田播娘蒿对苯磺隆、日本看麦娘对精噁唑禾草灵抗药性监测点,明确了在河北、山东、陕西省部分小麦田播娘蒿已经对苯磺隆产生了显著的抗性,安徽、江苏、湖北等地日本看麦娘对精噁唑禾草灵产生了显著的抗性,产生抗药性的田块儿连续使用相应除草剂普遍在10年以上。四是通过杂草致病菌的广泛采集和分离、盆栽致病性测定以及菌株鉴定,初步筛选出了4株对野燕麦、猪殃殃等杂草具有强致病力的生防菌株。
在12月22日该课题2012年度总结会上了解到。经过承担该课题17家单位的通力协作,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8篇,培养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