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站况介绍 > 洞庭百科
洞庭湖的名称的由来
2011-07-15 |作者:admin |     【关闭窗口】
    

洞庭湖名称的由来有许多的说法。在《史记》、《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长江侧畔造就了一片天水相连、风光无限的湖泊,古人又用自己的智慧,为之创造了一个优美动听而又颇具神奇色彩的名字———洞庭湖。

 洞庭一词,始见于《楚辞》。屈原在他的诗篇中多次提到洞庭。如:《九歌·湘君》中有驾飞龙兮北征,吾道兮洞庭,《九歌·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在洞庭湖畔度过了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活,愁苦而穷终。从《九歌》推测,洞庭之名始于二千三百多年前。

在历史上,对洞庭名称的由来,仁智各见,众说纷纭。《山海经·中山经》称: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有学者称,《山海经》所提洞庭之山即今洞庭湖中的君山;帝之二女即屈原诗中所称湘君”“湘夫人。《巴陵志》也记载:洞庭山即君山。但《山海经》只提及洞庭洞庭山,并未提到洞庭湖。直到唐代,李思密在《湘君庙纪略》中写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洞府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所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亦犹彭蠡湖中有鄱阳山,后人遂以彭蠡为鄱阳湖也。才将洞庭与湖联系起来。

《中国历史地名词典》在解释洞庭之名的由来时,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即此。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据查,该说法引自《庄子·天运篇》:北门成(黄帝近臣)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其中,洞庭之野谓天地之间也

先秦两汉时期,有学者称洞庭湖别名九江。此说源于《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因岳阳古称巴陵,故以此认为东陵巴陵,进而把九江定为洞庭湖。据《汉书·地理志》载,《禹贡》所称九江根本不在湖南境内,而在汉浔阳境内,即今湖北广济、黄梅一带。清末魏源力主辟洞庭为九江之妄至以九江为洞庭,无论洞庭是湖非江,且入湖之水唯沅、湘、资、澧……安得有九?

洞庭为湖泊名称,但自先秦至汉代的许多地理、水利著作均未曾记述。《禹贡》作为我国古老的地理著作,多处提及云梦泽、彭蠡(今鄱阳湖)、震泽(今太湖),也惟独不见洞庭湖之名。《汉书·地理志》记有三十多个湖泊名,洞庭湖仍榜上无名。只有郦道元的《水经注》才将洞庭湖与长江及云梦、彭蠡等大江大湖齐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法不一。比较多的学者认为,洞庭湖在春秋时代只是一个平浅型湖泊,面积小,荆江主河道尚未形成。古云梦泽江湖相混,汛期汪洋一片,比洞庭湖大好几倍,因此人们将洞庭湖略而不记。明代《君山记》说:云梦泽在郡治西,与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洞庭在北,青草在南,云梦在西,合为一湖。但这时的云梦泽已处在消亡、解体之中,而洞庭湖在扩大。

历代名家如屈原、李白、杜甫以至王夫之、魏源等,都留下了取材于洞庭湖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的诗篇,传诵至今。毛泽东主席1964年秋从长沙乘火车返京途中,在岳阳车站做短暂停留,曾手书杜甫名诗《五律·登岳阳楼》,而他自己也在1961年写下了《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2001年朱镕基总理视察湘西、洞庭湖后,也写下了《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诗,希望恢复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本来面目,使湘楚大地到处林木繁盛、葱葱茏茏: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吉首学中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

Copyright©2007-2011 湘ICP备05003681号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通信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远大二路1071号 邮编:410125